Monday, May 11, 2015

回家见闻录

五一期间回国了一趟,现在刚从国内回来。我以前回去没有走过南京。几年前去买机票时旅行社小哥问我要不要南京的票,我压根没往心里去。这次之后,我再懒得走其他城市了。因为高速铁路的缘故。
南京往蚌埠的高铁,只要四十分钟;而蚌埠与淮南之间的铁路,只需十分钟。我需要纠结的,是怎么去火车站。而这里面最纠结的,是家门口这高铁站。
我一般让我哥哥或者弟弟骑摩托车送我。
这次,我弟送我的时候,在空旷的路上飙到了九十。我一边把头躲在他后面,一边训斥他,眯着眼睛让他开慢点。十几岁的年轻人,驾照也没有,被交警赶的大街小巷乱窜。这种年龄的孩子,是最容易出事故的。而且他们也不怕。
虽然,他也会跟我提起自己同学在交通事故中死伤的事情,以及自己遇到的趣事。每次,我都会劈他盖脸骂他一通,不过显然不太管用。跟我表哥一个德性;只是我从来不说表哥,而表哥给我烟时,我会习惯性的说自己不抽烟。我弟倒没有给过我一次烟。
在淮南东站外面,售票厅外,堂弟骑着摩托车,说道,“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我冲他挥挥手,“三年后见。青山不改绿水长流!”
他要去当兵了。
一个人,如果整天所见与所闻,都是与自己年龄不相符的事情,或者是这个年龄不应该做的事情,会觉得乏味。这不是什么好事——这是我的想法。


我会早一点到车站。然后,坐在座位上,看看手机,看看书,甚至有时候写写东西。
这个时候,周围人会谈论一些狗屁倒灶的家长里短。拿眼瞅别人会显得不礼貌,不过他们既然说的这么大声,有时候我便静静地在旁边听;反正我也闲极无聊。
我特地挑了一个没有人的座位。一会后面走过来几个女人。她们聊得很带劲。一口淮南话,一听我就知道她们家的大概位置。
然后——一个女人走了过来。
“你离婚了?”座位上一个女人问她。
“嗯”
“你讲真的呀?”这句话用淮南话说出来很带劲,“的呀”会连成一个音。
“对呀。”
然后几个女人就八卦起来了这位可怜的女人的故事。我听得很是吃惊,以至于她所说的事情记得清清楚楚;然而这位事主却跟没事人似的;真仿佛这说的是别人的故事一样。她从怎么去离婚说起,说到离婚原因,说到过程,说到没有纠纷,说到他们怎么分开。从头到尾一点点都不纠结——我忍不住回头看了看这位女孩。因为,我感觉她很年轻,大概二十四五岁的年纪;整件故事行云流水一般顺畅,诡异的让我这路人甲觉得奇怪。
“那他们问你离婚原因了吗?”
“写的是不在一起工作。协议书也他写的。”
“孩子呢?孩子多大了?”
“四岁了。孩子判给他了。”
“你不想他(孩子)吗?”
“我懒得去看他。看一次气半年。”
她当然是在撒谎。虽然从口气中显得很简单随和,但显然她跟这些女人比较熟。
后面又是一些琐事。什么鬼呀神呀,发烧39度啊,我心中只在想这火车怎的还不来。她们甚至还提起做B超看孩子性别这种破事——这种事情的头疼程度,以致于身为妇产科护士,都会觉得自己的报表太难写;而她们却在说,自己认得哪个护士。

我不期然的想起两三年前,在这个火车站,我大概看到过一个类似女人的故事。一个二十多岁的女人,不知道在给谁打电话。她说电话声音比较大,我只记得她说,“过几天订亲了。”“我也没见过他。”——我当时是震惊的,虽然这种事情书中看到过很多,现实中却第一次看到。这个朴素的小女孩以这样一种方式,展示了何为“包办婚姻”,估计她自己懒得去管吧。我有一种想要和她谈谈的冲动,但想想还是算了——万一她打我怎么办。
前几天晚上,我半夜从蚌埠火车站出来,跟哥哥往酒店赶。走在市中心的时候,看到两个人在打架。而马路对面,大概有十来个路人在围观。一个男人,在殴打一个女人;男子揪住女人的头发,在打她。我拨了110打算报警,可是电话铃声响了大概五六秒我又给挂了。大半夜的,跟警察哥哥解释这种事情,他们估计也懒得管——其实是我自己也懒得管。


我跟朋友聊天,聊起人生和理想。信口开河时,我便说,“我心中的王道乐土,便是在一个地儿,我可以横着走。我希望我可以在家乡横行无忌,欺男霸女,哈哈哈。”当制度不够完善时,人会自然的崇拜权力。
我一位哥哥跟我这么形容有些人:“把一个人饿上三天,却让他去看守一堆馒头;你让他不吃,有这么容易吗?”

Saturday, April 11, 2015

解放战争期间,国军如何才能打败共军?

我曾经在知乎上看到这么一个问题:“解放战争期间,国军如何才能打败共军?”。当时一时好奇,便回复了这个问题。下面是答案。

++++++++++++++++++++++++++++++++++++

抗战结束时,国共的命运已定。所以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是不可能打赢共产党的。
  1. 首先,国军在抗战中,主力损失严重。最突出的便是淞沪会战——1937年的一场大战,蒋介石的核心军队损伤太大,南京陷落以后,蒋介石只是靠自己的威望和荣誉来维持党内领导地位。而且除了他,也没人能够领导抗日了。同时期的共军,在陕北大力发展,军队在八年之间壮大了十倍有余。加上抗战后期,从苏联手里获得大量援助(比如占领东北后,转手交给共产党。)
  2. 其次,国军不得民心。这由蒋介石和国民党的自身所决定。国民党的中坚力量是地主和资本家,靠着资本家和中上层支持、外国援助起家,不会走几层路线。虽然抗战很努力,虽然治国很辛苦,可是穷人不理解你们,无法理解你们。抓壮丁等行为大孚众望。反观共产党,在处理人民问题时,时刻关注着自身形象。在对待地主与资产阶级时也吸收土地战争时失败经验,形象大好。
  3. 再者,共产党在整风运动之后内部团结,核心毛泽东,不存在内部问题。国民党一盘散沙,蒋介石无力整合各路军阀。这仗无法打。
  4. 还有,蒋介石亲英美,中共亲苏联。在培养傀儡方面,苏联比英美有恒心,愿意付出,值得投靠当年孙文就是看准了英美靠不住,才联络苏俄建立黄埔军校,而老蒋却看不明白。投靠英美,英美领导人自身都难保,对待干儿子远远不行。
蒋介石可以成为一方霸主,一时英杰。但在统治国家,尔虞我诈方面,差的太远。这是人物性格决定的。
这位又说了,抗战结束后,蒋介石采取表面选举,暗地里消化共产党,在实行军队国家化,渐渐吞并共军怎样?这是一招好棋,可是共产党不傻。蒋介石当年就是要搞国共联合,重庆双十协定,但是:
  1. 国民党如果与共产党举行选举,必败无疑。国民党不得民心,不得农民的心。
  2. 军队国家化,共产党是不会答应的。
所以这场战争,怎么玩国民党都得输。所以当年就是共军主动在上党地区向国军开火的。

++++++++++++++++++++++++++++++++++++

分割线上面便是我写在知乎上的答案。可惜后来知乎把这个问题删除了,因为这是“不宜公开讨论的政治内容”。而我却觉得,了解这个问题对于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很有帮助。虽然我们都说历史没有“假如”,但有些历史事件的发生起源于偶然,合理的假设对于我们了解本质事件,反而有所帮助。据此,我打算在这篇博客里探讨下面这个问题。

  1. 历史学家们普遍认为国民党的灭亡、共产党的崛起与日本侵华战争有密切联系。战前的中国国民党政府,在治国方面也渐入正途,而战后经济彻底走向了一蹶不振。如果日本没有发动侵华战争,中国会怎样呢?
  2. 苏联在中华民国的覆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蒋介石四一二政变之前,中苏一直有紧密的合作关系。而政变后的反共、清共,将斯大林为首的苏联推向了对立面。如若蒋介石不反苏,中国的命运会怎样呢?

现在就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一、如果日本不侵华,中国会怎么样?

我们将历史回退到1934年。日本占据中国东北,成立满洲国以后,天下局势可谓一片大好。如果这个时候,它可以忍住不向中国内地进军,不入关,国府会怎么样呢?

国民党政府在中原大战之后,到抗战全面爆发,中间曾有过短暂的一段“美好岁月”。在这短短的几年里,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势头喜人。蒋介石曾经特地开展了“新生活运动”,当然也是为了巩固统治。蒋介石借助德国顾问的支持,把共产党打的无喘息之机。在党内,威望也逐渐增大。汪精卫、李宗仁等人完全无法望其项背。以如此喜人的态势,发展上二三十年,中国虽然不能赶英超美,但在基础经济建设上自然会快速发展。

而共产党可就要倒大霉了。1934年第四次反围剿共产党军队就已经无力抵挡国军的进攻。而第五次被迫开始长征。共产党前往西北的目的,除了与西北红军回合,更大的目的是为了远离蒋介石的政治、经济中心——东南沿海。而陕北农村便是再合适不过了。试想,如果天不遂人愿,国军在西北仍旧大力剿共,毛泽东完全可以带领红军前往甘肃、新疆等地,借助斯大林扶助而割据称霸。这当草头王的理想,遇到了日本人,可谓一拍即合。于是便一飞冲天了。不过,在此种形态下,即便苏联帮扶共党,他们也绝难成就大事。当此时,国府与苏联加强合作,灭亡西北,完全不在话下。

然而这种形势下,国民党的国际政治实在是摇摇欲坠。蒋介石大力连结英美,然而英美不太关心东亚,不愿为了国民党花费大量精力对付日本和苏联。如果两大势力在东北、北方相安无事,中国在东北亚地区几乎将一无所成。首先,日本占据满洲国,满洲、朝鲜经济腾飞之时,蒋介石必然时时受到来自东北的压力。而海上也是日本舰队的天下。在这种形势下,蒋介石只能够联络英美来对抗日本的势力。以一个正常的大日本帝国,按照正常的发展轨道,不发动战争,不与大国扳手腕,中国无法与之抗衡。面对北方的苏联,蒋介石如果不能够改变自己对苏联的态度,在国际政治中,只能够无谓受气。哪里会有丝毫现在的大国底气。

日本在二战中的所作所为,彻底的改变了东北亚的政治局势。


二、假如后面历史没有太大变化,日本该发动战争还是发动战争。只是蒋介石明白了未来局势,决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中国的历史会怎样呢?

蒋介石的反共反苏,基于两方面原因。第一,他确实看不上苏联。1926年蒋介石在苏联待过一段时间,他通过自己对苏联的了解,成了一个彻底的反共者。可是他没有表露。所以一直到四一二政变之前,北伐途中,右派一直不把他当作领袖,反而是左派更愿意与他合作。第二,蒋介石为了上位,才会真正发动政变。因为此前国民党内排行第一的是汪精卫。与此同时,大家与共产党关系紧密,以宣传部为首,核心机构掌握在苏联和共产党员手里太多,故而蒋介石不得不在北伐尚未成功时便先翻脸政变。

所以,如若蒋介石仍旧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他连上位都成问题。即便他成为了正式领袖,党内领导也是问题。假使这些都不是问题,如果不能摆脱苏联的阴影,国民党会很大程度上成为斯大林的傀儡。不仅是此时的国民党,解放后,内部远较国民党团结的共产党都面临继续作傀儡还是反了的问题,最终与苏联撕破脸皮;你想,以蒋介石的领导水平,决计难以成事。

好,如果保持其他历史不变,苏联在抗战结束后,转而支持国民党呢?这不是没有可能。在抗战即将结束时,斯大林与蒋介石确实过往亲密。如果这时的斯大林支持蒋介石,历史会怎样呢?

其实,没有太大用处。以蒋介石的眼光,看不上苏联。他更相信英美。即便苏联在此时向国民政府投以援助,在二战结束的冷战中,蒋介石仍旧不得不站队。到那时,他还是不会选择苏联。


所以,历史可以假设,然而一个小小的改动,很难真正撼动历史的进程。像日本“不发动战争,不走向暴走的战争”这种事情,非一时一人所能为也。

Saturday, February 14, 2015

以行动力为上

    我有时候写代码时,容易犹豫。一段代码写了改,改了写,之后又觉得不够好,还再想改;结果半天下来,效率很低下。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的变化,我甚至会觉得自己一个月之前写的代码太难看,也想改动。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Game Shop 的代码里,先前的代码有很大的重复性。同样要加载template,对于不同的URL,每个URL可能都有一份代码。另外,学到新的技术后,会觉得以前的代码不好。比如当我习惯了RESTful 的代码之后,看到不是RESTful的代码,觉得不好。还有,当我看到Javascript被写入HTML 文件里面之后,也有想要改动的冲动。

    我对于代码的整洁性是很看重的。毕竟一段好的代码,维护起来容易——出错了容易找到错误在哪里,改需求时也简单。然而局限性在于,由于我个人的实力不济,想要写出易读、简短、易维护的Code 不容易。另外,我的知识一直在变,在某些方面的知识会增多,所以看旧Code也有不同眼光。更有甚者,时间也是一个方面。如果仅仅是因为个人喜好而花费过多时间在此,不太值得。

    下面谈谈指导思想。

    首先,要清楚需求。有了清晰的需求再去设计和开发;如果不清楚,不要浪费时间。

    其次,写代码时要精力高度集中。需要休息时要休息好,以充沛的精力,尽量写出没有明显错误的代码。

    再次,对于不好的Code, 时间、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做出改善。但以可以运行、可以通过测试为主。


    最后,以一个故事结尾。

    有一个老师教了一班陶瓷班的学生,学生学习关于如何做出好的陶瓷制品。在开学时,老师告诉同学们,对于每个学生的陶瓷制品,学期末会有比赛,角逐出陶瓷制品的排名。
    老师将同学们分成两组。第一组的学生,老师跟他们说,你们要设计出最理想的蓝图,根据这,再做出最理想的安排,最后,做出最完美的陶瓷制品——于是,同学们便投入到了辛苦的设计中。对第二组,老师让他们直接去做陶瓷;做各种各样的陶瓷。老师没提设计、改进这些东西。同学们投入到陶瓷的制作中了。
    结果,在最后的评选中,好的陶瓷制品几乎全部来自第二组。

    作为一个初学者,水平比较低,当然要努力提高自身姿势水平。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水平有限的情况下,做更多的制品,才能让自己更加精进。写Code,对于程序员也一样。

Saturday, October 11, 2014

五代乱世——郭威、柴荣、赵匡胤

    在唐灭亡以后,宋稳定以前,中原走向了五十多年的混乱期。内部各节度使之间混战,而统一的王朝也无法长久;由梁、唐、晋、汉,到周,皇帝如走马灯一样换。北方契丹崛起,屡屡南侵。而后晋石敬瑭,便是出了名的“儿皇帝”。
 
    郭威出生贫寒。在他前去投军时,曾经因为杀了人。而将军李继韬怜其才勇,才把他释放。后汉时,郭威成了将军。他成为皇帝的过程比较曲折。不过,在此前先说下他的婚姻生活。
    郭威一生有过四位老婆。虽然之后成为了皇帝,他也没有再去纳妃。而且绝了的是,这四位夫人,全部都是寡妇出生。所以后人,尤其是明清的文人,在评价他的时候,觉得实在无法理解。堂堂皇帝,为何娶再蘸之妇?(“统计前后四娶,皆再醮妇,亦不可解也。”)

    郭威的第一任夫人,柴皇后,本来是唐庄宗的妃子;明帝即位后,便把遣散宫人,把她送回家了。柴皇后在回家的路上遇到郭威,一见倾心,两人就好上了。可是,柴老翁不同意;自己女儿好歹也是皇帝的女人,小小一个丘八,落魄如此,如何配得上?不过女儿心意既决,便把自己的财产,分了一半做嫁妆,另外一半给了父母,嫁给了当时还是丘八的郭威。

   不过,终其一生,柴皇后也没有做到皇后,因为在郭威登基之前她就死了。郭威之后有三位夫人,杨氏、张氏、董氏,她们都不是初婚。


   柴氏有一个侄儿,柴荣,便是接下来的主角。柴荣年轻的时候做过商人,这在古代也是一大奇葩。后来柴荣随郭威出征打仗。在后汉隐帝时,柴荣的家人和郭威的家人,全被诛杀了。郭威的夫人张氏、柴荣的原配刘皇后,都被杀了。因为郭威所有的儿子都死于这件事,郭威便把柴荣认为义子。郭威夺了皇位后,柴荣也就成了继承人。

   然而柴荣的皇帝,并不是那么容易做的。在五代的年头,君臣的观念并非牢不可破;皇帝做不下去,被臣子们抛弃的事并不少。更何况,北汉还没有灭亡呢;虽然郭威夺了后汉的皇位,可是北汉直到北宋年间杨家将时期才真的灭亡。

   而现在第一个问题就来了。郭威死去没多久,北汉大举入侵。而在常人看来,这是柴荣最大的挑战,群臣不服,外敌入侵,人心惶惶。“陛下安可比太宗?”这是冯老头对柴荣的评价。然而柴荣身先士卒,大败北汉。
 
  柴荣做了六年的皇帝,对于这短短的六年,五代史是这么评价的,“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而降年不永,美志不就,悲夫!”作者认为,他最大的悲剧,是“降年不永”,因而“美志不就”。说白了,就是活的太短,皇帝做的太短,以致于没有真正实现自己的理想。

  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这是柴荣的战略规划。在征战期间,世宗采取先南后北的策略,先打南唐,收复淮南诸地,接下来打后蜀,打的孟昶“请和”。最后北伐契丹。他的目标之一便是收复当年给了契丹的“幽云十六州”。当他进军到幽州附近时,病发,退军,不久驾崩。

  跟谁柴荣一起出征的,有当时的主力干将,后被任命为殿前司检点的赵匡胤。在之后的数年里,他成了话题的主角。

  而对于柴家和赵匡胤的故事,便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了。这都是后话了。
 

Saturday, June 29, 2013

没有愚蠢的程序员,只有懒惰的程序员

这是多么万能的一句话——没有愚蠢的XXX,只有懒惰的XXX:没有愚蠢的女人,只有懒惰的女人;没有愚蠢的学生,只有懒惰的学生;没有愚蠢的人类,只有懒惰的人类。关键在于,这么多种说法,偏偏都很有道理。想要不愚蠢,你不懒惰啊?
我个人不喜欢别人叫我程序员,也不喜欢叫自己软件工程师,这些名字都显得大气而空洞;伴随着这些名字,随之而来的,便是责任;发生问题时,总会需要更大的精力才可以填满这些称号。我喜欢叫自己开发者(Developer),简单,确定。在设置完备的环境中,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做着无技术挑战的工作。开发者写下的代码不具有任何新意;每天做着几乎一样的看似无聊的工作。所以开发者既不愚蠢,也不懒惰,因为不会有难题,不需要愚蠢,而且完全确定的任务,更不用懒惰。换而言之,简单,确定——这是一切项目的极致,五到六个星期完成一个项目,便需要的是这种开发者。
当然完美而理想,对于程序员来说也是很难的;更多的时候,程序员无法给出答复,或者给出的选择也无法让用户满意;这个时候,程序员便是愚蠢的,至少绝大多数的时候,被认为是愚蠢的。没有办法,这个时候,虽然程序员不懒惰,但依然是愚蠢的——谁让你是程序员呢?跟你说了,你是开发者,开发者永远不会接受这种无辜的愚蠢。
程序员愚蠢的表现,不在于用户,而在于自己。怎么说呢,一个愚蠢的程序员,总是会坑自己,或者坑自己的同僚。当程序员用一段天马行空的逻辑,写下一段天马行空的代码时,竟然有问题,这个时候首先被坑的便是自己——自己首当其冲的被坑,因为它可能不对,便需要修改,然而天马行空岂是那么容易改的?等坑完自己之后,便轮到同事了,因为天马行空影响到了别人的代码运行,别人又需要帮你修改;就算不需要帮你修改,别人至少需要扫一眼你的天马行空——可是一眼扫完,竟然看不懂!扪心自问,你有多少次看不懂自己曾经写下的“完美”的代码?扪心自问,你有多少次看不懂别人的代码?好的代码,好在于它读起来便仿佛一场单方面的对话,又怎会读不懂呢?当然了,如果不懂英语的话又另当别论了——不懂英语的话为什么要用英语编程呢,你可以用拼音啊!所以说这个时候,注释会需要到吗?对于一个经常读代码和写代码的程序员来说,你可能百分之九十九的时候会把注释忽略,因为你的眼睛只关心代码。
所以说,代码需要平淡无味,毫无新意,使用的都是大家都明白的技术。简单的代码,并不等于愚蠢的代码;反而言之,简单的代码,是为了不愚蠢。当你的代码步入生产,得到运行时,竟然不对,合理的布局,合理的记录(log),可以让你第一眼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反之,坑自己。(推荐Clean Code 或者 Effective Java)
程序员是和机器打交道的一群人,这不同于开发者。开发者是使用已知技术做事的人,而程序员却需要更新自己。换而言之,开发者是正常运行的程序员,开发者非常关注自己的产率。程序员需要实时维修自己,需要训练自己。不幸的是,更新自己和更新机器差不多,需要了解最新科技,需要阅读文档。一个懒惰的程序员,会觉得这些非常辛苦。因为程序员需要精读的东西很多,如果他不想让自己愚蠢的话。你知道为什么你的公司要花钱让你去买书吗——你很幸福是吗?这只是为了让你不再如此愚蠢。读文档,比读小说更加有趣,原因就在于你需要精读——所谓精读者,在于不是为了记住它,而是了解它,使用它,对它负责。愚蠢,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源于懒惰,对程序员来说便是如此简单。

Saturday, April 20, 2013

安史之乱


做编程的人不能天天看编程,否则会无法忍受;其实并非无法忍受,而是无法自拔。某一类东西看多了之后,便会觉得越看越想看,越看越有趣。所谓专业者,便是越做越专,随着视野的加深,也会同样的视野狭窄。或许这只是某一类人的强迫症,就仿佛认为开窗就可以通空气一样,虽然窗外雾霾满天。我不幸便是这一类人,不过我可能并不能真正领会到自己为何是这一类人。
然而读历史可以开阔眼界吗?不见得。虽然有人曾经说过,读史可以明志,然而真的不见得。读史分为不同类的读法,有些人读史分析的头头是道,而有些人可能只是为了装逼。对于后者,你说能明志吗?然而,在做某些事情时,自己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已经走到多危险的地步了。所谓身不由己者,便是懦夫的体现;身不由己可以作为很多事情冠冕堂皇的解释。

安史之乱之所以会被提起,因为它发生的年代比较奇怪: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末,正值盛唐;唐玄宗也是正值盛年。唐玄宗对于安禄山大权在握了然于心,对于安杨之争也是了然于心,偏偏他装糊涂,不过问;于是历史学家就说此时的唐玄宗已经迷于女色,昏庸过头。于是当安禄山率众二十万河北起兵时,唐玄宗才发现自己自信过了头,兵力不足,打不过。安禄山的要求很简单,“清君侧”,灭了杨国忠,万事大吉。
在帝制时代的中国,七王之乱,“清君侧,诛晁错”,于是可怜了晁错;靖难之役,也是清君侧,诛方黄齐;毕竟以下犯上就是大大不该,再不找个好的借口,没人肯跟你混了。
当安史之乱时,唐旁边有个大国叫吐蕃——吐蕃本国名叫大蕃(音“大波”),可能翻译时觉得大蕃不好,于是成了吐蕃。大蕃趁乱对唐用兵,赞普一怒,攻陷长安。曾经的甥舅联盟,如今乱了,人家也不认你天可汗了。回纥虽然认天可汗,但更认钱,帮你打仗可以,给钱。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对安史之乱的评价很直接,“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维基百科觉得很对。起兵前,安禄山身居三镇节度,手握重兵,本身就有精兵十三万,又拉上胡人一起动手,唐无力与抗,一方面找自己其他的节度使,另一方面找异族。此二者皆祸源也。前者勇武,而且不用担心非我族类之类的问题,但是却随着剿匪,尾大不掉,杀了安禄山、史思明,造就了更多的潜在安禄山。后者已经前面说要钱,要钱还是小事,人家还要面子!你这天可汗没得当了是小事,哪天“其心必异”的时候,就不简单了——唐朝有类似于前朝的胡人南迁,汉胡杂居的问题在中原武威之时可以民族大融合,在你弱了之后便是江统理论重现,危矣。
司马光的评价是很中肯的。安史之乱之后,唐中央军队凋零,不得不依赖节度使。而加之之后的黄巢起义,节度使更加强大,直至朱温代唐,两百多年之后,随着北宋中央权力的加强,节度使制度才真正名存实亡。所谓节度使,拥有治军、治民权力;当然,有了这些之后,实际上缺的只是“开府仪同三司”的封号而已了,虽然节度使肯定有自己的小朝廷。对于既掌军,又掌财政的节度使来说,俨然就是一个草头王。出于对节度使的惧怕,北宋在治军方面的政策有了极大调整,直接导致了文盛武衰的状况。
唐朝是一个大有胡风的时代,一个文武并举的时代。唐兵威之盛,后世望尘莫及,当然,这也有其代价的。这却要从制度上说起。唐实行府兵制,这也是杜牧口中盛赞的“一时治武”。直接一点说,府兵制便是有些人平时是农民,打仗时是士兵,农闲时操练。而最明显的特点是,在正常情况下,府兵制不会另外招募兵源,因而不会扰民。这也是与募兵制相对的。
按照传统儒学的观点,府兵制远优于募兵制。府兵制是世袭兵役制度,父亲是士兵,儿子接着做士兵;而且农时耕作,闲时操练。遇有战争,走向战场。而且免除了募兵制扰民的大弊端。所以,正统王朝一般都会使用世袭兵役。明朝是卫所制,设有专门的军户;而清朝,便是八旗制,八旗世代继承。实行募兵制的宋朝,却弱于军旅。
一个朝代总有一两件事情导致其走向衰败——盛唐是安史之乱,宋是靖康之耻,明是萨尔浒之战。清朝走向衰败的标志是甲午战争,不过之前的太平天国、之后的八国侵华,都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清朝的衰亡。而真正促使清朝灭亡的,是操练新军;是军旅的强大,导致了它的直接死亡;这点与唐朝倒是很像。

Saturday, March 23, 2013

听姥姥说故事


我听过一个理论,说父母生子女之时,母亲会给子女智慧、理性的基因,而父亲更侧重于身体健康。每当我想到姥姥时,便深以为然;这深以为然的同时,又觉得这理论似乎有谬误,否则我不是太过骄傲了吗?


——有一个小的出世的时候,他不哭。医生当然是要抢救,这小孩爸便拉住医生,“算了!”
 ——算了?这小孩后来怎么样了呢?
想听故事的人,一般都会问对方,后来怎么样了,虽然有时候并不需要问,因为叙说者比你还要感兴趣。这种事情便经常发生在我和姥姥之间。人常说上了年纪的人比较啰嗦,而且说话不讨喜,因为说的肯定都是历史;甚至于当一个人开始怀旧的时候,便是她老了的象征。
我大舅在四五十岁的时候,便是个啰嗦的人,或者叫迂。身为其母,姥姥年轻的时候,却话并不多;她似乎是行在言先者,即事情在说之前,便已经做完了。当她七十岁的时候,也就是我十岁的时候,她曾经发过感慨,“我感觉不到自己已经年老”。当你投身到某些事情中时,岁月会在你身畔悄悄溜走;虽然这只是一些琐事。当然,比之他们,我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迂腐的人了。高谈阔论者,往往怯于行动。
我对我姥的了解,几乎全部来自于她的话。因为不像小时候会很长时间待在她身边,所以我并不讨厌她向我灌输历史。现代人,在物质匮乏的问题得到解决之后,更侧重的应该是精神上的乐观、开朗。虽然她有时候不小心会把一个几年前的问题又说了一遍,但这只代表我现在的记忆比她现在的要好;大概十年前,当我有事情需要提醒的时候,我会告诉她。
姥姥曾经是家里的小小姐,当然她家并不是大地主;但她自己也没有小家碧玉的觉悟,虽然她名字叫家玉。她上过一年私塾,这私塾的教习便是自己的爷爷。女人也可以读书吗?可以,不过除了读三字经、百家姓之外,便是女论语之类的东西了。我不知道她读过多少,但我知道她读了一年,因为不久日军就杀了过来。其时姥姥只有七周岁多。虽然只是读了这一年,姥姥却是识字的。所以我很佩服她的记忆力。
日军来了之后,姥姥一家便参与到了跑鬼反中,她裹了一半的脚,也无以为继。跑鬼反对于姥姥印象如此之深,以至于是我听过最多的。姥姥的爷爷在跑鬼反之前,将家里的八十亩地完全变卖,换成洋钱之后缝在了姥姥的衣服里。跑鬼反有什么意义呢?在当时的中国,每当日军攻向一地时,当地居民便会逃难;主要原因是日军后方供给实在是太烂;长途攻袭之时一定会有抢掠发生,而抢掠不果,自然便是杀人。躲过鬼子的锋芒,时局稳定之时,便可以回家了。
姥姥喜欢说,解放前红军便经常住在她家里;反正是共产党的部队,叫什么都一样。想来她对于朱毛应该没有什么好印象才对,每当她提起解放后,却很少有恶言恶语。姥姥的姐姐,在解放前夕,好像是上吊自尽了,但原因并非是共产党,虽然她家是大地主,不过原因好像是因为自己小脚摔死了孩子;姥姥的爷爷,在土改之时,按照姥姥的说法,最喜欢在家里念叨“杀猪拔毛”,而且应该是土改没多久就故去了。姥姥的母亲死于解放前夕,不过是病死的——当时姥姥十七八岁;姥姥每每想到六十多前的这件事,便道“当时我娘说到,如今前途难测,你不如跟我去了吧……”共产党纲领如何且不论,许家大难将临是肯定的了。
姥姥说自己小时候曾经有过一个玩伴,是自己家里的小丫环。这位小女孩大概是十岁左右来到姥姥家,比姥姥大点;按照她的观点,这位女孩子在十六岁左右,被姥姥家以还债的名义给了一户姓陶的人家。过去的丫环,一般都是十一二岁左右。年龄稍微大点就应该许配人家,小了呢,什么都做不了;应该不是像当今的电视剧里放的,二十多岁的丫环在那里摆着。按照姥姥的记忆,这个女孩当然是去作妾;其实这陶家败落,这位蛮丫头做妾做妻都无所谓了。解放后,这位南方姑娘去了“山北”,说白了,今淮南市境内。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便很想问姥姥,“土改之后你有没有去见过这位当年的姐姐呢,见到之后会怎样呢?如果你去见她,会不会被她一顿批斗,毕竟人家如今翻身做主了啊?”我当然是不会问,不过可以猜到事实绝非如此;对于平和的人家来说,一个丫环,跟普通家人,在生活上差别应该不是很大。
姥姥有四个侄儿,其中两个都一生未婚。姥姥几乎是一手把他们拉扯大。不过到了解放后,曾经的娃娃亲不再做数,所以她大侄儿、二侄儿便只能光棍了。而她大侄儿,好像已经过世几年了吧。曾经饥荒年代,有过童养媳这个词;我曾经很猥琐的纳闷过这个问题——她家不是有丫环吗?
其实童养媳主要是在六十年代初,而且童养媳是一个很别扭的存在。当时安徽是饥荒重灾区,淮河湾里,饿殍遍野。曾经六七岁的孩子讨饭,会问你——“可以给我一碗洗碗水吗?”姥姥父亲便是在这个时代饿死了,姥姥会叹息,“解放前那么多的战乱都过去了,却在解放后死了;放在解放前,怎么也不会想到会被饿死。”姥姥家并不富裕,但是再不济,放着八十亩地,再懒也不至于被饿死。姥姥很少提起自己的父亲,因为她爷爷很有才。而到了姥姥父亲管理家事时,家已经没了。
姥姥在低标准时期也过的很艰辛。她说及自己有一次,看到桑树上有叶子,便摘了几片,回家喝了碗汤。至于后来吃到险些丧命,所以桑树叶子要少吃。
姥姥的性格并不讨喜。当她听说自己的曾孙女叫“雨成”时,便觉得很没有学问。我便问她可有好名,她道,女孩子要稳当,叫稳就不错。我点头说,好名字。想想如果自己的侄女叫“王稳”或者“王某稳”……
姥姥有时候也会很迂。我四婶曾经念叨过自己的女儿,说她长得丑,不够端庄,做不到“行不回头,笑不露齿”。这件事情被姥姥说了很多遍,以至于每次说都会笑;有因为孩子长得丑而责怪她的吗?其实想到开头的那句话,说不定她的责怪也有一定道理——不过还是很好笑。